他曾是公诉部门的“大管家”,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付出,努力奋斗;他曾获得全省公诉论辩大赛“优秀辩手”称号、全市优秀公诉人大赛第一名,逐渐成长为业务能手;他曾参加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在全市演讲比赛中折桂,投身志愿活动送法下乡;他通过各种途径锤炼自己,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卞海龙毕业于浙江大学法律硕士专业,2012年进入连云港市人民检察院公诉处工作。仅一年多时间,他就熟悉了各项公诉工作并成为公诉处综合组组长,接手全市公诉部门综合工作。在检察机关内设机构改革后,任连云港市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他勤奋尽责,让内勤工作变得井井有条
对刚从校园里走出的卞海龙来说,再简单的工作却也都是崭新的,他把自己想象成一块海绵,不知疲倦地吸收新的养分。
2012年被分配到市院公诉处后,卞海龙开始学习熟悉各项公诉内勤工作,从各类月报报送,从案卡填录到数据统计,从类案分析到年底工作总结,仅仅一年多,他就从一个岗位新手成长为负责全市公诉综合工作的“大管家”。他不满足于完成工作本身,在学习到全面接手的过程中他切身感受到:公诉部门的内勤工作实在是太繁杂了,总感觉很混乱。可能是性格里总有点“强迫症”,卞海龙认为既然管就要管好。针对这些日常的琐碎,他设计了《公诉条线综合工作要点》、《公诉综合工作操作流程》等一系列制度,繁简分流、分门别类,对周期性工作列明提示、对复杂工作注解说明。为了防止文书的流失、方便查找,他利用春节假期时间,独自一人将过去十年的备份判决书排序、标注,整理成档,让繁杂的工作井然有序。
他厚积薄发,荣获省级“优秀辩手”称号
在扮演好“大管家”角色的同时,卞海龙始终有着成为一名优秀检察官的目标,他深知日后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检察官,业务能力的淬炼绝不可缺。在很多个空闲的周末,他会翻起厚厚的《刑法学》和《刑法总论精释》;在会商完案件的那些夜晚,他会仔细地学习前辈们的审查报告;在陪同提审和开庭后,他会在床上闭上眼睛回顾白天的细节和点滴。每一次业务竞赛,他都主动申请搞后勤、当陪练,不放过任何一个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
2017年8月,省院下发了组织开展全省检察机关公诉论辩赛的通知。为了争取一个比赛机会,他经常熬至深夜去研究大赛视频、学习辩论方法,那段时间里他的9002办公室总是单位大楼的最后一缕灯光。凭借着这股冲劲,卞海龙最终在众多办案经验丰富的同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连云港代表队主力选手的资格。那次大赛,连云港代表队一路突围打进半决赛,他本人获得了全省“优秀辩手”的称号。
他事无巨细,牢记司法办案的职责和使命
业务竞赛取得了成绩,但卞海龙深知更重要的积累还是在日常办案中,大赛之后他对案件的审查愈加细致。无论是社会影响力极大的“春节灭门惨案”还是异常狡猾的贩毒分子,甚至是一个看起来很轻微的案件,都要力争把工作做到极致。在一个故意伤害案件中,为了查明案发当晚的光线条件,排除目击证人假证的可能,他数次赴县、市两级气象台去查看当晚的天气情况,辗转多个部门调取到了过去一年的路灯运行情况;在一个抢劫杀人案件中,为了验证嫌疑人供述的真实性,刻意选择了一个类似案发的雨天去犯罪现场复勘,核实他如何在路边泥泞的玉米地中犯罪,却没有被路过的车辆发现。
“我深信,办案一定要有求极致的匠心精神。无论案件如何简单、普通,但都关乎着罪有应得之人能否得到公正的制裁、关乎着蒙冤受屈之人能否沉冤得雪、关乎着践踏人权、损害公益之事能否被有效的监督和制止。”即便只是辅助办案,卞海龙依然每时每刻都在提醒自己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
他阳光温暖,努力讲好检察故事
卞海龙不仅本职工作尽心尽责,在其他场合也是同事和朋友眼中的“活跃分子”。他是单位篮球队的主力,是春节联欢晚会的主持人;他是演讲比赛的冠军,还参加过江苏卫视的热门综艺节目“一站到底”。
2018年7月,卞海龙的部门受理了一个虚开增值税发票的二审案件,上诉人因为法律意识淡薄而犯罪。这看起来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因贪欲而触刑”的案件,但上诉人的丈夫之前已经入狱,其七十余岁的母亲和十岁的儿子身患重病,家中只有女儿小琪照奶奶和弟弟。更让人痛心的是,这个自称“家中顶梁柱”的女孩只有十五岁,因为家庭的重担面临辍学的风险。最终,在核实案件各个情节后,检察机关建议二审改判上诉人缓刑。他也正是以这个办案故事为蓝本,参加了市委宣传部组织的“讲身边故事 树行业新风”讲演活动,宽严相济、充满温情的办案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观众和评委,卞海龙获9月份月度赛第一名和“2018年度连云港市讲述之星”称号。在生活中,卞海龙还是一个求知欲极强的人,从哲学思辨到国际政治局势,从天文地理到风土人情,他仿佛对各种知识都有渴求。2017年,卞海龙参加了江苏卫视益智类节目《一站到底》,传播青年检察官正面形象。
“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我要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检察官。”从检八年,卞海龙的目标始终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