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江苏检察网 > 要闻 > 正文
1027件!南京铁检院践行平等保护助力创新发展
2025-04-28 09:33:00  来源:清风苑杂志

科技公司核心产品原型机离奇失踪,原创服装遭遇“无标”仿制,“幽灵流水线”产出5.7万支假浮针,国产仿冒镜片摇身一变成为海外直邮正品,内部人员通过阴阳报价截取公司海外订单40万元……4月24日下午,在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一场别开生面的知识产权检察案件讲述会在江苏省南京铁路运输检察院(下称“南京铁检院”)举行。

现场,5位检察官化身“故事讲述人”,以第一视角,抽丝剥茧揭开5起案件的办理全过程。商业秘密遭窃、服装作品维权、中医药商标守护、跨境儿童眼镜商标博弈,桩桩件件牵动人心。案件的成功办理,生动展现了检察机关坚决践行平等保护、助力创新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记者了解到,自2013年集中管辖南京市知识产权案件以来,南京铁检院持续强化司法保护力度,积极履职,十余年来累计办理知识产权案件1027件2367人,5件案件获评省级典型案例,15件案件获评市级典型案例。

那么,他们在保护知识产权上做了哪些努力?会后,记者就此展开了深度采访。

坚决守护企业商业秘密

对企业来说,商业秘密是维系核心竞争力、实现长远发展的战略资产。然而,商业秘密侵权隐蔽难查、维权周期漫长、成本较高,这些难题如“拦路虎”,阻碍企业创新发展。

对此,南京铁检院主动作为,积极对接被侵权企业,开展多领域专项行动,为企业商业秘密构筑起坚实防护网,切实帮助企业破解维权困境。

“我很荣幸,能见证法治如何为我们船舶供应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见证检察官们如何用专业与担当诠释着‘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谈及检察机关所做的工作,企业代表、某船舶公司负责人夏总颇为感慨。

2023年12月,夏总收到了一封“神秘信件”,意外发现公司高管王某竟私下利用自己掌握的客户信息,伙同他人截取本公司的订单。

“就像被一盆冰水从头浇到脚,浑身发凉!”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夏总语气里难掩愤懑。当晚,她便向雨花台区公安分局报了案。

该船舶公司是一家深耕外贸十余年、客户覆盖二十余国的企业。经查,王某利用职务之便,伙同离职采购戴某、前合作商黄某,于2023年3月成立W船舶公司,从事同类业务。凭借掌握的客户信息与报价系统,王某实施“高价逼退原厂+低价自营接单”的手段,将16笔订单转移至新公司。这导致公司直接损失40万元利润。

2024年3月29日,公安机关以侵犯商业秘密罪将案件移送南京铁检院审查起诉。检察机关认为,这些客户信息是经过市场开发、供应商筛选、合作试用等工作所积累形成,不付出一定代价难以获得,属于商业秘密,应予以司法保护。

2024年9月23日,王某等三人被法院以侵犯商业秘密罪判处刑罚。

此案并非孤例。近年来,南京铁检院共计保护白酒、农资、建筑材料、食品、文化出版等领域各类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200余家,有效保障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打造“4+新引擎”,提升办案质效

值得一提的是,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商业模式的更迭,也造成了知识产权侵权犯罪手段的不断“升级”。

比如,过去不法分子因假冒品牌商标被起诉索赔,付出惨痛代价;如今,他们学“聪明”了——干脆不贴商标,玩起“三无产品”的擦边球把戏。这不仅加大了企业维权的难度,也对司法机关的案件侦查、证据固定、法律适用提出了新要求。

为应对新形势、新挑战,南京铁检院强化专业办理和综合履职,通过组建“4+”专业化办案团队,开展“一案四查”,同步审查是否涉刑事追诉、民事侵权、行政违法和公益诉讼线索,努力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级。

2023年,南京本土女装品牌“妖精的口袋”就遭遇了“新型侵权”:网上突然涌现大量仿品店铺,不仅销量可观,还严重分流市场份额,损害品牌形象。

经调查,广州白云区两个互不相识的团伙盯上南京 “妖精的口袋” 爆款服装。他们定制无吊牌、领标、水洗标的仿品,通过 “去商标化” 规避风险,在网店用相似链接和宣传图吸引消费者,售卖粗糙劣质的无标仿品。

嫌疑人到案后,甚至叫嚣“不贴标就难追责”。没有商标侵权的直接证据,难道就让侵权者逍遥法外?办案人员另辟蹊径,从服装上独特的潮流图案找到突破口,转而从著作权侵权角度展开调查。

此外,检察官还咨询了南京市版权局、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大数据筛查、专家研判,从涉案7200多件服装中筛选出49款,认定为具有独创性、新颖性的美术作品;又指导企业梳理美术作品的权属证明,形成了完整的权属链条。最终经“图与物”双重比对,确认仿品图案与正版实质相同。

审查起诉阶段,检察机关还同步审查刑事犯罪与民事赔偿,引导“妖精的口袋”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庭前调解阶段,通过出示代工厂出货单、网店销售记录等17项证据,促使6名被告人自愿赔偿31万元。

“过去的维权成本高、耗时长、赔偿金额低,震慑力有限,侵权人往往换个马甲又开始侵权仿冒。”品牌负责人说,检察机关的综合履职,让制假作坊彻底转行,也为原创企业净化了市场环境。

加强协作,助推“假洋货”现形

如今,随着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推进,不法分子仿冒国际知名品牌商品的案件与日俱增。

记者获悉,近年来,南京铁检院共计保护化妆品、汽车配件、运动服饰、数码产品、厨房卫浴等领域各类外资企业300余家,以坚实的法治保障为国际知识产权权利人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成为护航外资企业扎根中国的“司法护盾”。

南京铁检院分党组书记、检察长贺小雄介绍,在依法打击各类侵犯外资企业知识产权案件的同时,他们与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优质品牌保护工作委员会加强协作,建立有效沟通渠道。

2022年,南京一写字楼内,胡某盯上儿童视力矫正市场中依视路、豪雅等国际大牌镜片的高额利润。深知直接造假风险,他精心设计出一套“镀金三步法” 跨境制假售假产业链。

胡某先是在国内代工厂违规生产未授权镜片,贴上国际大牌标识后装箱出口; 当货轮抵达香港,他偷换原产地证明,将货物伪造成 “法国制造”;最后,这些“镀金”镜片被运入保税区,以“海外直邮正品”的名义销售。短短90天,这条黑色产业链非法获利高达60万元。

为掩盖犯罪事实,胡某构建起三层 “合法外衣”:通过离岸中介在英美澳注册空壳公司;利用这些公司在英语国家抢注与国内相同的中文商标;摇身一变成为“海外权利人”,通过电商平台将假冒商品返销国内。

海外注册商标的行为,能不能规避商标侵权?面对上述问题,公安机关商请检察机关提前介入。

审查起诉阶段,检察机关深入研究跨境电商法规与保税区政策,借助特约检察官助理核查美、英、澳商标注册信息,调取原始资料,完整还原胡某某利用跨境电商漏洞实施商标侵权的犯罪链条。

“为了堵塞监管漏洞,我们积极同跨境电商协会取得联系,推动建立更加严格的审核机制,并且协助制定行业规范,引导企业依法经营,确保公平竞争。”承办检察官告诉记者。

12年来,南京铁检院持续打击侵权行为,创新办案机制,全力保护企业知识产权。面对不断升级的侵权手段,该院将持续秉持专业精神与责任担当,为企业创新、产业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作者:张蕖 高千  编辑:刘雨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