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江苏 风雅德比|淮常水韵:运河双璧的千年诗笺
2025-07-03 22:08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易梦涵  
1

当清晏园荷花池的月波轻吻运河堤岸,当东坡公园的洗砚池水映亮星辉,淮安与常州这两座被水脉滋养的城市,在“苏超”第六轮的诗台上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运河水作为天然的诗行,在两地文脉中流淌出不同韵律的篇章——且看洪泽湖的雄浑与荆溪水的婉约,如何在平仄交错中谱就江南文明的双重奏。

水脉经纬:双城的地理诗学

• 漕运长歌 •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姚广孝一首《淮安览古》成为淮安千年绝唱,漕运之城的繁荣景象跃然纸上。“无边风景芦花荡,九省通衢石码头。”范冕笔下的淮安漕运码头,更直接点出淮安作为交通枢纽“九省通衢”的地理身份。总督漕运部院遗址的残碑字迹,浸着昔日粮盐转运的繁忙。镇淮楼的瓦砾飞檐,雄视着大运河的沧桑变迁,见证着漕运历史的兴衰浮沉。

• 荆溪文脉 •

“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北宋文豪苏东坡在《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其五》中赞常州水土丰饶,更发出“卖剑买牛吾欲老”的归老之愿,将常州水巷视为终老之地。与淮安“红灯十里帆樯满,风送前舟奏乐声”的漕运繁华不同,常州的水是“山秀芙蓉,溪明罨画”的雅致——当唐顺之率乡勇在淮击退倭寇时,桨声里既含“荆川先生”的刚毅,亦有季札“三让王位”的仁让之风。

市井烟火:生活的诗意解码

• 运河食单 •

运河水滋养的不仅是漕运,更有淮安鱼米之乡的食单。汪曾祺在淮安中学借读期间,“一到星期日,就买了七八个青萝卜,一堆花生,几个同学,尽情吃一顿”,后到天津吃过青萝卜,却还总觉得淮安的好。淮安不仅有青萝卜、蒲菜、菱角、芡实等鲜美时蔬,更有淮白鱼、长鱼、小龙虾、大闸蟹等味美河鲜。“明日淮阴市,白鱼能许肥”,苏轼在洪泽湖上突遇大风被迫返航,心底却还惦记着明日的“淮阴白鱼”——当“软兜长鱼”在盘中翻涌出金浪,恰如运河千帆竞发的盛景,让美食成为流动的诗行。

• 水巷滋味 •

双桂坊的老师傅将腌制180天的萝卜干加蛋炒入饭中,“咸香裹米”成了游子的乡愁注脚。苏轼在阳羡买田、种植柑橘、建造亭台,常州的土地盛满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同为鱼米之乡的常州亦是丰饶,正如白居易笔下“遥思毘陵馆,春深物袅娜”,常州水巷将烟火气酿成诗意:天目湖鱼头汤的乳白汤汁,盛着“江南明珠”的灵秀;银丝面洁白如银、面细如丝的工艺,藏着水乡的精巧。

人文星斗:苏轼笔下的两地情缘

元丰七年(1084)三月,苏轼接到量移汝州的诰命,结束了四年黄州谪居生活。同年十月,他抵达阳羡(今江苏宜兴),在好友蒋之奇的协助下购置田庄,挥毫写下《楚颂帖》:“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此时的他,已在江南水脉间寻得归隐的寄托。

十二月的雪夜,苏轼在盱眙南山写下“人间有味是清欢”。彼时他与好友品茗斗茶的春盘里,蓼茸蒿笋尚带着运河的湿气。这位文豪对淮安的水有着特殊情愫——“十里清淮上,长堤转雪龙”的雪景中,他看见“塔影暮淮平”的静谧;在泗州淮山楼,又以“举手揖吴云”的旷达,将淮水纳入天地胸襟。

次年五月,苏轼举家迁入宜兴新居,正式开启江南定居生活。从淮河边“入淮清洛渐漫漫”的壮阔,到荆溪畔“山秀芙蓉,溪明罨画”的婉约,他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在运河两岸完成了从仕途漂泊到山水归隐的人生转折。苏轼的诗词成为连接两地水韵的桥梁,让雄浑与灵秀在他的笔端交汇相融。

诗韵新篇:运河为媒的文化和鸣

当淮安运河的千帆与常州荆溪的竹筏在诗行中相遇,我们看见的是水的双重品格:前者如韩信兵法般壮阔,后者似季札让贤般温润,而苏轼的诗词恰如运河的中流砥柱,将南北文风熔铸为“和而不同”的文化符号。如今洪泽湖的浪花与天目湖的涟漪仍在对话——不止赛场的胜负之争,更是文明的和鸣交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易梦涵

图片来源:淮安发布、常州发布

标签:
责编:张莎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