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评|当从“一亿分之一”里看到什么
2025-07-02 10:53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林元沁  
1

今日“七一”,是下半年开启的第一天,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

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有两则新闻让笔者印象深刻。

一则是,6月30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已突破一亿,达到10027.1万名。

另一则,发生在同一天。6月30日,92岁的游本昌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当被问到这么大年纪了为何还要入党时,游本昌说,这一辈子中间产生过入党的愿望,但是始终藏在自己心里,觉得不够,还差得很远。“到了今天,我自己也要成为其中的一员了。这个感动、这个激动,从没有过。”

“一亿”和“一”,这两个看似天壤之别的数字,在这一刻却产生了奇妙的连接。一个代表世界最大政党党员的庞大队伍,一个则是行至耄耋之年仍然怀揣理想信念的赤子之心。这看似悬殊的对比,不禁让人感慨:再庞大的集体,也是由无数个体组成;再渺小的个人,也能通过坚守信念成就伟大。这又何尝不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生动写照?

我们当从这“一亿分之一”里看到什么?

或许,是那一粒粒星火、是亿万份如磐的初心。党员总数突破一亿,是一个特殊且重要的节点,今天,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了自己的党龄,纷纷诉说衷肠,有真挚祝福,也有深切期待。在众多热议中,最令笔者深受触动的是那一封封饱含赤诚的入党申请书。比如,86岁的谢华安院士仍在稻田躬身,为培育抗病高产水稻,他像候鸟般穿梭福建与海南,50年往返闽琼的路程可绕地球7圈。稻叶在他手臂上割出永不消退的伤痕,而“汕优63”增产的700亿公斤粮食,足以让14亿中国人多吃200天。他入党时的誓言朴素如泥土:“为大家有一碗饭吃作贡献。”又比如,“大山的女儿”黄文秀将生命定格在30岁。她的入党申请书字字千钧:“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

或许,是亿万次庄严承诺与踏实践履。回望昔日风雨如晦的年代,党员身份曾是“万里挑一”的先锋象征;而今天,党员在人口中的占比已是“十四分之一”。这巨大数量里,每一颗“螺丝钉”都于平凡岗位上担当着非凡使命。当神舟飞船一次次划破苍穹,那万众瞩目的辉煌背后,是无数党员科研工作者在图纸上不眠不休的雕琢;在乡村振兴的广袤田野里,多少基层党员几十年如一日,只为让“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民生活焕发出时代的光彩。从脱贫攻坚战场奉献的扶贫干部,到扎根戈壁的科学家;从雪域高原的戍边人,到车间里的工匠……这些看似平凡的坚守,无不闪耀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光芒,汇聚成在这个时代仍然最动人的精神图谱。

党员总数突破一亿,又何尝不是一个新的起点。站在“一亿”的节点上,我们当拿起“显微镜”审视自身,也需用“望远镜”眺望远方。显微镜下,自省一言一行是否配得上闪亮的党徽?更明白有时候“一”就关乎“一亿”的形象。望远镜中,当看清云谲波诡后的远方,呼唤每一份个体力量。我们当看见,“一”的微光虽小,但亿万份微光汇聚,终将成为璀璨星空。

千言万语,还是要回到那句朴素的道理,党员不仅是一个身份,更是一份责任。纵使并非人人都能在国家战略的主战场挥斥方遒,在科技攻关的最前沿披荆斩棘,在深化改革的深水区破浪前行,在化解矛盾的第一线冲锋陷阵,但在这日复一日的每一个朝夕,我们都须以赤子情怀,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发光发热。

一亿个“你我”如星火汇聚,便是燎原之势的“我们”。

(林元沁)

图片  视觉中国

标签:
责编:陈珺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