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的追光者!这位全国劳模用科技自强屡破“不可能”
2025-05-04 19:33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史伟  
1

交汇点讯 5月4日,在聚灿光电科技(宿迁)有限公司智能化车间,机械臂精准抓取晶圆,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曹玉飞同工友讨论生产细节。

几天前,曹玉飞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在北京参加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他一回来便又一头扎进了生产车间,“现在每个月的芯片产量已稳定在百万片”。他直言,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产量。

同事们称赞说,公司如今有如此大的产量、产品受到市场“热捧”,离不开曹玉飞的付出和突破“不可能”的决心。

“每个芯片都是光明的种子。”载誉归来的曹玉飞一如既往地坚守在岗位上。在他身后,实验室的电子显示屏正实时更新着数据,这些微小的数字跃动,正编织着miniRGB显示芯片的未来图景,流水线上的晶圆,也正闪耀着“中国芯”的荣光。

曹玉飞扎根半导体材料科研一线11年,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带领团队攻克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化瓶颈。

曹玉飞主持研发的GaN基蓝绿芯片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领衔的“高带宽、高光效GaN基光通信及显示芯片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开发等离激元耦合等6项核心技术,获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专项支持,预计创造产值4亿元。

2018年,国内手机背光LED芯片市场被国际巨头筑起的“高墙”牢牢封锁,关键技术与核心产品的缺失,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难以言说的痛。这对聚灿光电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向“卡脖子”技术发起冲锋的契机。

攻克ESD(静电放电)防护、抗折断力、亮度等技术难关摆在眼前,实验室成了曹玉飞与团队日夜鏖战的“战场”,白天与技术骨干研讨方案,夜晚在实验室反复验证数据。在研发手机背光芯片时,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不同电流下的亮度不均。团队就重点对材料结构进行优化,20多个人平均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整整3个月才顺利攻克技术难题。

曹玉飞带领团队研发的手机背光芯片、电视背光芯片等产品,不仅各项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还成功打入华为、小米、三星等全球知名品牌供应链,让企业在高附加值市场站稳脚跟。企业芯片月产能从30万片跃升至100万片,实现了质的飞跃。

2024年,曹玉飞担任年产240万片砷化镓红黄光芯片项目负责人。这个项目是聚灿光电产品转型的重要一环。

在砷化镓芯片产线建设中,工程建设挑战重重,技术难关横亘在前,时间紧迫如鼓点催人……面对一系列难题,曹玉飞咬牙坚持,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争取在有限预算内推进项目;组织专家团队进行技术攻关,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高标准质量要求。

曹玉飞创新采用“网格化管理模式”,带领团队昼夜奋战,仅用8个月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行业奇迹。面对极端天气与供应链危机,他驻守工地优化方案,确保战略产能如期落地,彰显“特别能战斗”的劳模品格。

2024年11月,年产240万片砷化镓红黄光芯片项目顺利竣工并投产,为聚灿光电的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从研发设计到量产线,从技术图纸到市场订单,这位“追光者”始终保持着奔跑姿态。

推动12项科研成果转化,获授权发明专利29件的曹玉飞,深耕产学研融合,牵头创建中国科学院联合实验室,搭建技术攻关平台,为产业链自主可控奠定基础,荣获“江苏省双创人才”称号。

“企业的效益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作为省人大代表,曹玉飞十分注重企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为此,曹玉飞挂帅成立党员攻坚组,向纳米级二氧化硅的处理难题发起挑战。

面对传统工艺99%的去除率瓶颈,他提出“梯度拦截+动态响应”的创新技术路线。178次失败,178次重新出发,终于研发出“梯度级配滤料”,将过滤周期从7天延长至21天,最大化地保障了废水处理的绿色与安全。

将溶液利用率提升100%,年减少废液产生量370吨,采用中水回用工艺,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年节水量超10万吨,实现年经济效益500万元……这些数据和荣誉固然耀眼,但在曹玉飞心中真正值得开心的是,节水与增效的同频推动的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微米级的芯片精度到百万片的产业规模,从实验室的灯光到再生水的碧波,这位“80后”科技工作者用实践诠释:中国智造需要“显微镜下的匠心”,也离不开“产业链上的担当”。

“核心技术要掌握在中国人手中”,他深知,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对“大国重器”的坚实托举,每一项创新成果,都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谈及未来,曹玉飞说:“人生能做好一两件事实属不易,我将继续在半导体强国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史伟

标签:
责编:朱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