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高耸的现代住宅、宽敞整洁的水泥道路、完善便民的配套设施……回迁居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近年来,徐州市云龙区翠屏山街道3个涉农社区的居民陆续回迁新居,一幅幅“安居画卷”在翠屏山下徐徐铺展。
“村民”到“居民”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进出小区忘带门禁卡、门口不再是自家地盘、想参加活动找不到队伍……为了书写好回迁居民安居乐业的“幸福长卷”,云龙区人大翠屏山街道工委主动作为,持续擦亮“民生绘翠、助力屏时”人大特色品牌,深入调研,精准施策,陆续解决回迁居民的一系列急难愁盼,真正让民生福祉更有质感、更富温度、更加可及。
“民有所呼”即“我有所应”,奔走问需倾听民情民意
“俺小区缺少长椅,我们下楼晒太阳都没有‘拉呱’的地方。”“小区哪都好,就是地下室没有照明灯很不方便。”“小区到村委会的路坑坑洼洼太难走了。”在一次入户走访中,人大代表、长山社区党总支书记金东升收到回迁小区居民反映的问题,他一字一句记在民情记录本上,认真梳理后开展调研,形成高质量建议报给人大街道工委,其中多个建议被票选为民生实事项目加以推动落实。
“回迁安置是群众翘首以盼的事情,人大代表应充分调动资源优势,积极履行代表职能,把回迁安置这一民生工程做细做好。”人大翠屏山街道工委主任汪为东表示。为了畅通居民反应意见的渠道,人大街道工委在7个社区都建起了人大代表联络站,定期开展“家门常开、代表常在、群众常来、活动常搞、实事常办”的“五常”行动,真正实现人大代表进“家”入“站”到“点”全覆盖。今年以来,翠屏山街道“家站点”共接待回迁居民60余人次,解决环境整治、道路修缮等一系列急难愁盼问题30余件,一个个民生实事项目的落地落实,展示出民生底色,折射出发展成色,彰显出幸福暖色。
“急难愁盼”变“暖心答卷”,靶向发力提升治理效能
“盼了好多年,终于要有一条像样的回家路了!”看着正在施工的新建桥梁,翠屏佳苑的回迁居民张大爷难掩喜悦。在一次选民接待中,人大翠屏山街道工委了解到困扰多个回迁小区居民的揪心事,其中“新建郭庄路至和平大道道路跨河桥梁”被票选为2025年的区级民生实事项目。为确保项目进度条“拔节生长”,人大街道工委成立由包挂领导牵头的3个监督小组,形成“月督办、季推进、半年视察”管理机制。目前长约1.45千米、宽36米的跨三八河桥梁正在全力修建,整体工程预计下半年竣工使用。随着配套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有了质的飞跃,片区交通循环能力也将得到大大提升。
打造“老书记调解室”“云邻一家亲”“检察工作室”等特色品牌,推动龙润小区公厕年久失修、紫荆园小区毁绿种菜、便民服务道路修缮、农贸市场汛期积水等26项难题的解决。人大制度优势适时转化为了治理效能,顺利将回迁片区一张张“问题清单”变成了“亮眼答卷”。“目前回迁小区越来越整洁宜居,老百姓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这就是我们人大代表最想看到的。”人大代表、土山寺社区党委书记乔朝阳说。
“住有安居”到“居有善治”,倾情履职点亮万家灯火
“我们歌舞艺术队姊妹几个来自不同的村,平时喜欢在楼下口袋公园一起跳跳操唱唱歌,现在处得就像一家人,这可多亏了咱们人大代表!”翠屏佳苑的居民李阿姨脸上洋溢着笑容。
秉持着“不能让失地农民失去精神家园”的原则,人大街道工委致力于提升回迁片区综合服务能力,通过人大代表一次次监督视察、协调联动、跟踪问效,陆续推动建成了街社一体化党群服务中心、乔家湖口袋公园、翠屏山A地块幼儿园、和佳医院等各类配套场所,为回迁居民提供教育、医疗、文化等多元服务。
在拆迁过渡期间,有不少居民租住在云和社区的下辖小区,人大代表、云龙区文化馆副馆长张海霞与人大代表、云和社区党委书记叶文婧深入走访调研后,发现居民们普遍存在精神文化生活匮乏、邻里关系疏离等问题。为此,两位人大代表精心打造了“云和文苑”功能站,为过渡期居民量身定制书画研习、诗歌朗诵、非遗传承等特色文化活动,不断增强社区凝聚力、向心力。张海霞表示:“看到居民们从‘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陌邻,变成‘闲来常聚话家常’的睦邻,这就是我们代表履职的最大意义。”
“安居画卷徐徐开,幸福长卷日日新”,这是每一位回迁居民的民生愿景,也是人大翠屏山街道工委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下一步,人大翠屏山街道工委将继续找准人大工作与街道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围绕回迁片区各项工作落细落实,广泛听取民需民意、瞄准问题痛点难点、提升幸福广度厚度,进一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翠屏土地迸发蓬勃生机。
本报记者 宋新 范海杰 通讯员 张倚凡